CPASS 2023/03/30 阅读数 667
前两天读到张爱玲的一篇文章,讲述在大城市里生活的诸多乐趣:她常常站在六层公寓的阳台或窗边,饶有兴致地观察汽车“像排了队的小孩”一样,一辆衔接一辆进厂。她还写道,“我喜欢听这些声音。比我较有诗意的人在枕上听松涛,听海啸,我是非得听见汽车鸣笛声才睡得着觉的。”
张爱玲住在近百年前的上海,这段描写印证了沪上的繁华盛景,也道出了人们对国际大都市的向往与眷恋。上海几乎是所有高端消费品牌在中国的第一站,也是全球众多大型企业的落脚地。它以前被称为“东方巴黎”,如今与纽约能有一比,自然也是情理之中。
在上海,你会被“中国华尔街”陆家嘴震慑,会贪恋武康路遍布街道两旁的咖啡馆,会爱上浓油赤酱的上海本帮菜;你还可以欣赏安藤忠雄的巅峰之作:保利大剧院,可以漫步在人文荟萃的思南公馆,可以纵情于全上海最美露台酒吧TOPS……
来上海游玩,四处感受的都是“腔调”。上海人喜欢讲究“腔司”,如若哪个上海人说你“腔司浓”,那么绝对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赞扬,说明你身上万千细节中都体现出了十足的腔调。而这个“腔司”,正是来源于英语中的'chance'。在海派文化中,诸如此类的舶来词还有不少,这些语言上的小细节不仅是有趣,这样的语言习惯更代表了一种上海包容的品格,一切外来的事物,只要是好的,就会被上海化为己用,就有了所谓的“腔调”。
过去,上海作为缩影,写尽了中国的百年复兴,当下,上海依旧通过自己的生长,回应着最新的时代所需,它就像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一样,永远迎接着来自时代的第一缕浪潮。
喝咖啡,是上海是再寻常不过的“腔调”了。一份调查显示,高速运转的上海以5567家咖啡店领跑全国。人们在咖啡馆里闲坐、聊天,为这座行色匆匆的城市,增添了些许别样的生活情调。在上海的中心城区,有两片沿着延安高架南北两侧展开的典型咖啡馆聚集区。北侧的聚集区以南京路为核心,从外滩一直延伸至静安寺,呈条带状聚集;南侧则以淮海路中段为核心,并向南扩展至复兴中路,连片聚集。
咖啡馆的存在,除了是客人们休闲消遣的“自留地”,更像是一个“信息交换空间”,人们在这里边喝咖啡边聊着公事、私事,享受繁忙中的片刻惬意。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的步伐也跟着变快,对这个“忙里带闲”空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不但希望能继续有浓郁咖啡的“加持”,还能享受更优质的办公、会面环境。如今,联合办公/共享办公场地让这种新的工作生活方式给予了最优解:这些空间把对职场人吸引力最大的咖啡馆悄悄搬了进来,不仅提供口味不输咖啡馆的精品咖啡,还能让人们拥有更舒适、私密、安心的专属空间进行办公和会面。
如今,上海的越来越多联合办公/共享办公空间都开起了自家的“咖啡吧”——如果你要在这座城市里呆上几天,可以试试去这里的coworking space里喝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