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ASS 2022/11/17 阅读数 672
凉风消停了酷热难耐的高温,秋天终于露出了眉目。
作家郁达夫曾写道,“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来留住北国的秋天;老舍说,“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但是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
北京一到秋天,古都的美才完整显露出来。通透高远的蓝天,色彩斑斓的草木,微凉沁人的雨丝,让人们不由得放慢步伐,祈祷冬天来得再晚一些。
趁着入秋一睹故宫秋色才算是不枉此行。
故宫、山水、“城市理想”
昔日北京城以紫禁城为中心而规划设计。按照中国星象学的理解,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是“天帝所居之处,天人对应”,皇宫称紫禁城。
南起永定门穿过紫禁城北到钟楼的中轴线算得上是最为浪漫的城市理想,整个城市的生活在中轴线的两边展开。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将近100年时间里,由“故宫博物院”所守护的紫禁城以及所藏文物,在城市的变迁中显得与新时代、新城市的对比更加强烈,然而,时过境迁并没有改变、反而更增加了它叙述往事的力量。
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说,一个建筑对中国人来说,从来不只是一个建筑,而是一个世界。
故宫就是一个世界。它没有西方建筑意义上的“立面”,但它在外围的宫墙上有一入口,若干的入口,那便是走进一个世界的入口。这个“世界”,会通过各种办法一层一层地邀请你进去。
中国人如何在城市中处理大型公共建筑,处理房屋与山水和自然的关系,房屋与人的关系,故宫都是一个很好的样本。
在北京,有不少办公空间都试图打造一个这样的空间:在让人在容易迷失的繁华都市,找回初心,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篇“星辰大海”。好的城市空间都会继承故宫的“层次感”,和山水画一样,它是关于平面和时间的关系,让你沉浸在那个内在的世界里。
ideaPod 在2016年以“最贵联合办公空间”出道,但显然,这里更像是一家创意家俱乐部。ideaPod为城市中的商业精英们打造一个可以激发灵感的工作和社交空间,期待人们可以在这里获得“身心滋养”:从艺术、自然元素中捕获灵感,把音乐、文化、诗歌融入工作和社交生活;同各个领域的思想精英们结伴而行,让“idea”从这里开始生长。
ideaPod让自然与艺术在工作中萦绕,通过改善人们的空间体验,来提高工作效率、点亮创意灵感、建立有效社交。在网络横行的时代,重构人与人之间的温度,帮助人达到更好的自我实现。
胡同、小院、“白日梦”
故宫以东,是老北京另一个“地标”:胡同。
禄米仓胡同位于北京东城区的东南部,顾名思义,是明清两朝存储官俸米的地方。以禄米仓为代表的粮仓建筑体系,实际也是南北大运河运输的终点所在,这里也被被誉为“最有京味儿”的胡同之一。
从禄米仓胡同西面出来,往西南方向走就会走到西总布胡同。不管历史上的这条胡同是怎样的,如今这基本上是一条摄影爱好者都熟知的街道,因为在这条胡同可以直接拍到北京的 CBD。
如果你随身刚好带了一枚长焦镜头的话,可以用压缩感很好的展现北京现代与传统的冲撞感。
在北京的快节奏生活里,胡同好像就像被时光故意放慢了的一个地方。在这里似乎除了“我家里火忘记关了”之外,也没有什么值得大爷大妈们着急的事儿。
在这寸土寸金的时代里,有多少人梦想在繁华的都市之中,寻找一处如胡同小院般的净土,在阳光慵懒的午后,斜座藤椅,手握香茗,静享时光的美好与安宁。
现在,这个梦想并不是一种奢望,看设计师的神来之笔,是如何将老北京的胡同“搬”进办公室。「我宅」擅长改造胡同里的“小院儿”,让他们重焕生机,营造现代,而带有古朴灵魂的空间。
「我宅·玖院」深藏于雍和宫南、北新桥北胡同里,设计师把四合院改造成胡同里的“开放会客厅”和三间客房,力保流畅的自然通风与采光。
「我宅·白夜梦蓝」圆了设计师一个“白日梦”,这理由丰富的活动空间,庭院景观,露台都给这个院子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
「我宅·宅GD」位于孔庙的正后身,透过完全开敞的落地玻璃就能看到孔庙的红墙绿瓦。环绕的院子,水景,露台都给这个空间带来了独特的体验。
有人说,北京的城市画像像极了一个“国字脸大叔”,平时不苟言笑,板正严肃。可是即便在这样的一座大城里,也有一些小街小巷的浪漫,那就是被钢铁丛林包围着的北京的老城。
希望人人都能忙里偷闲,来看看胡同,看看皇城,放慢节奏在这座老城的脉络里走一走,感受一下那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脉搏。
城市漫游迷人之处就在于此:能够让一座城市有温度的,应当是这座城的历史,能够被时间沉淀而留下来的东西。
如果你在北京,前往故宫赏秋之余,不妨也试着走街串巷,体验由老四合院改造而成的办公、会议空间,感受古朴与现代相融;也可以拜访一下“城市绿洲”,与有趣的人与事不期而遇。